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责任:1949—2009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1949-2009)
钟洪亮;
摘要(Abstract):
建国6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国家—单位统包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强度,影响着经济社会建设与国民福祉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新时期应加强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KeyWords): 建国60年;;社会保障;;理念演变;;政府责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钟洪亮;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rimary Heath Care:Report of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78;Kenneth W.Newell,Health by the People,Geneva:World HealthOrgnization,1975;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3:Investing in Health,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3.
- [3]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 [4]马杰、郑秉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6);郑秉文等.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与创新[A].张卓元.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5]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6]尚晓援.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
- [7]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 [8]刘金章编.现代社会保障通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 [9]张卓元.中国经济学6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11]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 [12]项怀诚、马国川.改革是共和国财政六十年的主线:上[J].读书,2009(9);项怀诚、马国川.改革是共和国财政六十年的主线:下[J].读书,2009(10).
- [13][丹麦]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1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15]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 [16]课题组.中国农村卫生服务筹资和农村医生报酬机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7).
- [17][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 [18]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成就与教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11-17(03).
- [19]唐钧.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J].红旗文稿.2005(18).
- [20]张秀兰、方黎明.改革开始30年:在应急中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 [21]郑秉文.中国社保“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J].社会保障制度,2009(10).
- [22]丁元竹.社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J].社会保障研究(京)2,008(1).
- [23]杨燕绥、杨娟.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J].社会保障研究(京),2009(1).
- [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 [26]刘尚希.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目标及政策路径[N].中国经济时报,2009-06-14.
- ①从这一规定中可以发现,在党、国家和社会这三个本应相对独立的实体中,党的组织和领导人事实上获得了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干预和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力,由党代表国家、国家替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与治理模式在观念上和操作层面上形成。这种工作发展模式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资料来源: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7。
- ①在中国,除了住房以外,国有部门的从业人员还能够得到上下班交通费、书报费、洗理费、北方职工的冬季宿舍取暖费等30多种现金补贴。大中型国有企业还办有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疗养所等,为本企业职工及其亲属提供免费或附有价格补贴的服务。以国有企业为例,1978年政府对职工的各项补贴相当于工资的82%。其中,劳动保险和医疗费占22%,食品补贴高达34%,房租、取暖、探亲和交通补贴约占19.3%,余者为其它集体福利。详见,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 ①马杰和郑秉文指出,到1956年,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初具形态,而且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如薄一波同志所说,这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一个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在这一历史时段里,城镇职工退休制度实现了统一化和制度化,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并制定了农村五保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全社会层面上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保的制度安排,其意义显然是巨大的以制度安排确保劳动者的劳动保险权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详见,马杰、郑秉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 ②该部分“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是从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那借来的。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他认为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它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为一片荒野。人类的实践证明,经济完全“脱嵌”的社会只是一个乌托邦。事实上,19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目睹的是一个双向运动:市场力量的扩张或早或晚都会引发旨在保护人、自然和生产组织的反向运动;保护性立法与其他干预手段是这种反向运动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历了市场社会的脱嵌与社会市场的嵌入,即政府与市场职能分工、组合的认识不断深化。详见,[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 ③此后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新的改革战略有关,不过这种改革战略所带来的“双轨体制”,也造成了往后一系列问题。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原有制度与经济基础弱化,国家试图对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进行全面改造,并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其转型就表现为,国家开始从社会保障与服务领域中有计划地全面退出。详可参阅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48;岳经纶.演变中的国家角色:中国社会政策六十年[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四卷),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39-69.
- ①1988年卫生部在20个县对6万多农民进行的调查表明,有20%的农民患病而未能就诊,有16%—25%需要住院医疗的病人未能住院。更严重的是,在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比重高达30%—5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中有50%左右是因病致贫或返贫的。详见,冯学山、汤胜蓝、顾杏元等.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卫生服务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 ②这是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六大任务。历届全会表述都在发生变化,2002年底召开的十六大试图重新解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使用了“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领导人思考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平衡这一重大问题。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理念。到了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2005年底,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中国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在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日益清晰,社会市场的价值导向日益彰显。详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 ①数据来源,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9-02/04/content_17224537.htm.
- ①此观点主要采用了杨燕绥教授主持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参见杨燕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课题报告[R],内部资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研究中心,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