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华;
<正>在信息通讯技术(ICT)和人工智能(AI)突飞猛进发展的岁月里,语言学研究也有新的变化,诸如在方法上出现了多元结合;在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交叉性和跨界性;在本体研究上从主要研究字、词、句走向了对大语篇的研究;在对意义研究上从主要研究内容和形式走向了对人际意义和语境意义的研究;在模态研究方面从对单一模态的研究走向了对多模态的研究。新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经典理
2017年01期 v.33;No.12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10 ] - 赖良涛;
态度是评价系统的核心,但学界对其隐性体现策略缺乏深入讨论。态度评价是参照一定标准给对象赋值的过程,而隐性态度是相对于典型显性态度的偏离。基于显性态度在词汇、语法、语义、符号等各层面上的典型体现方式可以推理出态度的隐性体现策略,具体表现为各种非纯态度词汇、非归属性关系小句、介入与分级资源以及各种非象征符等资源,形成显性—隐性连续体。隐性态度在具体语境的映照得以彰显,由此实现态度评价的交际目的。
2017年01期 v.33;No.12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4 ] - 马玉蕾;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类教学法是悉尼学派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这个循环的教学框架强调了语类和社会语境的关系并聚焦于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在语类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强调对语类的识别和语类结构的掌握,同时注重语言教学的文化属性。文章将以作者的教学为背景,以解释类语类为例,探讨在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语类入手,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阅读和写作。作者认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类理论指导下,这种明示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师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
2017年01期 v.33;No.120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8 ] - 张冉冉;
文章以评价系统中的介入意义为理论依据,结合语篇组织尤其是语篇衔接,探讨介入意义在散文《猛禽》中的评价型组篇方式及功能。分析显示,介入成分在语篇发展过程中可形成体现某一评价立场的介入意义衔接链;介入链的形成与评价者(声源)、评价对象(评判的事件)、评价范畴(介入范畴)和立场极性等语义条件有关。文章认为,语篇介入链、不同介入链间的互动对语篇主旨和结构有重要作用。
2017年01期 v.33;No.12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 杨才英;鲁熙莹;
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一种由"说"构成的独立结构:言说类评注语。文章从语义构成、语义分类和话语功能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言说类评注语。从语义分类来看,英汉言说类评注语均可分为话语范围类、话语基调类和话语方式类三种语义类型;从语义构成来看,二者基本是由形容词类副词和动词"说"共同构成,但句法位置和语法构成有所差别;基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种语义类型,英汉言说类评注语都具有视角指示、态度介入和话语衔接的话语功能。
2017年01期 v.33;No.120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2 ] - 徐英;
新闻译者在编译时通过语言层面的改动将原语新闻本土化,使之变为符合译文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要求和译文读者认知期待的新闻。其中,互文性选择的编译改动是新闻译者用以实现译文对原文意识形态转换的最常用方式之一。译者通过扬内抑外的认知模式对原文中原有的不均衡权力关系进行干预,建构了具有译文特点的权力关系,使译文蕴含了具有译文特色的扬内抑外的意识形态内容。
2017年01期 v.33;No.120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2 ]
- 王书玮;
文章通过解读《北京日记抄》的文本本身以及与该文本相关的序、书信、印象记等类文本,分析《北京日记抄》的文本生成过程及北京这座城市给芥川带来的空间幻想。分析文本生成过程的能够从中理解文本的内涵及延伸,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近代北京在芥川龙之介生涯中的重要性。这对了解近代中国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芥川的近代中国观具有很大的意义。
2017年01期 v.33;No.12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2 ] - 杨春;
张爱玲的《怨女》不仅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银娣自己的救赎史。小说描述了"怨女"银娣坎坷悲剧一生,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展现了娘家的乡下生活与婆家姚家大家族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两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银娣虽然改变了物质生活,但是精神生活却陷入了荒芜,姚二爷的身体残疾和姚三爷的无情将她的梦彻底地粉碎。银娣的反抗、挣扎跨越了时空,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个体和群体的象征,张爱玲实际上是希望通过银娣的实践和经历,来探寻女性的摆脱命运之路。《怨女》有很多张爱玲渴望诉说之言,只是这些言语隐藏在文字和显性进程的后面,如果能够采取"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理论阐释《怨女》,将会使深层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揭示起着重要的作用。《怨女》显性进程围绕婚前、出嫁、婚后、偷情、分家、借债、躲债等情节展开,而隐性进程则隐藏的是造成银娣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在父权的社会中银娣希望通过婚嫁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这条路是十分艰难的,小说中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相互之间形成呼应、衬托与补充、完善,使得《怨女》的主题更加丰富,银娣的形象更加丰满,其哀怨更加令人扼腕。
2017年01期 v.33;No.12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