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学亮;
双宾结构的类型学研究是横向的宏观研究,对双宾结构语义地图核心部分即"给"字双宾结构的研究属于纵向的微观研究,在研究双宾原型构式时,单纯地认定"给"或"give"在原型双宾构式中表达的仅仅是物体从主体到邻体之间的转移似乎有些片面,因为这一概括仅仅是考虑到了物权转移的物理具象空间。文章讨论的就是"给"字双宾句的抽象用法以及英汉语在相应方面的差异和具体语法的若干延伸细节。
2017年05期 v.33;No.124 6-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8 ] - 孙亚;刘思瑶;陈帅;
文章采用统计方法考察了近十年在国外期刊上与言语行为自动标注相关的论文,进而呈现国外言语行为自动标注研究的进展。近十年言语行为自动标注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文本、音频等言语行为进行标注,热点话题主要为情感识别、文本挖掘、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研究体裁也多集中于医疗对话、商务会议、信函、网络语言等。文章对国内未来言语行为自动标注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7年05期 v.33;No.124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3 ] - 王建国;
文章从物理力学的角度,根据"英语是心理势能取向而汉语是心理动能取向的语言"的观点,指出汉英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促使汉语形成了话题-述题结构而英语形成了主谓结构。这样,在汉英翻译时,英语话语为了减少上升的阻力,获得更大的势能,连续性强的汉语话题-述题结构被分解成用层次和界限更加分明的英语主谓结构来表达是必然的。文章考察了《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的长句翻译,描写了汉语长句英译表现出的分解趋势,并指出分解之后的表达要强调主题的相关性,选择好译文话题和译文述题,保证话语的流畅性和匀称感,采取以浓缩为主的表达方式,减少上升时的阻力,以获得更大的势能。
2017年05期 v.33;No.124 19-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9 ] - 王雪明;
明喻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修辞方法。随着现代隐喻学的兴起和发展,明喻的研究备受冷落。同理,明喻翻译的有关研究也远远重视不够。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选取朱自清五篇代表性散文中的明喻作为研究对象,从明喻的结构、功能和类型三个层面探讨明喻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明喻在结构上越典型,在句中起后置修饰语的功能,且语义类比项之间的分离程度越高,直译策略或者保留原文意象的方法就越多,反之则翻译方法越多样。本研究旨在阐明明喻特征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为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进行修辞翻译提供依据。
2017年05期 v.33;No.124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1 ] |[引用频次:25 ] - 宋成方;
目前对"情感表达型交际"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目的在于分析交际过程中表达情感的语言,但是语用和功能方面的分析还比较少见。文章首先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指出人际语用学和评价理论在分析人际关系和情感意义方面具有理论优势,能够为情感表达型交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文章最后指出从人际语用学和评价理论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情感表达型交际的研究要通过建立交际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和情感表达型交际的概念模型,最终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揭示交际者如何在情感表达型交际过程中建构各种关系。
2017年05期 v.33;No.12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8 ] |[引用频次:11 ] - 吕婷婷;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研究的焦点。文章采用对比实验、定量分析、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教学在内容和形式表达方面均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但批评识读培养效果仍不显著。
2017年05期 v.33;No.12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0 ] - 赵永刚;
中国当前的国家形象与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很难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结果。以Word Smith 4.0为检索工具,在Time Magazine Corpus子库(1949.10~2007.12)中检索描述China特征和身份的关系过程小句,并综合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对这些小句标注并归纳其评价极性,发现中国形象在《时代》杂志中经历了1949~1969时期非常负面,20世纪70年代偏正面,80、90年代略呈负面到2000年以后压倒性正面的变化。通过考察美中关系史发现,《时代》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种形象的历时演变本质上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调整的结果。
2017年05期 v.33;No.124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0 ] |[引用频次: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