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 数字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的三维向度

    盖逸馨;徐宇婷;

    “大思政课”要善用之,要与现实结合起来。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兼具历史真实性与场景共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数字红色资源在育人使命、育人资源和育人形态等方面与“大思政课”内在契合。推进数字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是加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的本质要求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也是赓续红色血脉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举措。通过扩展教学场域、培育教师队伍、搭建教学平台,实现数字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17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与路

    陈军;钱周伟;陈庆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性理论构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理想、文化本质、文化情怀、文化视野同思政课的价值关怀、人文关怀、终极关怀、公共关怀高度契合,提供了独具文化意蕴的中国式话语、系统性逻辑和典范性图式。以启志、润心、养德、弘业为基的内在关联,映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思政课的同构性。应立足内容质态、主体转型、实践联动、技术赋能进行建塑与型构,拓新二者融合的视域和路向。

    2025年06期 v.41;No.173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0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意义、重点与路径

    丁明春;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讲好改革开放故事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交融、情感与事实相衬托、线上与线下相联动,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叙事的丰富内涵,还原改革开放探索的艰辛历程,激发改革创新精神的生机活力,展现改革开放画卷的多元色彩,推动大学生深入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激发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积极思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6期 v.41;No.173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0 ]
  •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价值意蕴、制度机制与实践策略

    康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明确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则。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属性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理论层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本质要求;在战略层面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篇章的核心支撑;在实践层面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此,高校应聚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核心,着力构建权力结构与价值导向统一、决策部署与贯彻落实协同、干部培养与密切联系群众并重的制度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纵深发展。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压实主体责任、提升治理能力等关键举措,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办学治校效能。文章指出,只有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才能筑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阵地,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2025年06期 v.41;No.173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 行业特色高校加强卓越工程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现实样态与实践路径

    刘娜;马聪;刘逸哲;

    行业特色高校是紧跟国家战略办学、紧扣区域建设发展、紧贴行业需求育人的重要力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卓越工程师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充分发挥好行业特色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以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思教融合、产教融合为重点,以精准思政抓好落实,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战略人才支撑。

    2025年06期 v.41;No.17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高教研究

  • 探赜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育的产教协同机理:意义、挑战与重构路径

    胡德鑫;陈洁;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演进下,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有效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对赋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科技原始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主要区域现代产业学院的典型范例,旨在探讨我国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的产教协同构建机制。在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文章指出我国面临多元协同机制不完善、教育和产业要素融合不足、多方利益分配不协调、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等多重挑战与困境,认为应从制度引领、过程赋能、利益协整和评价考核四方面来推进我国卓越工程师培育改革创新的行动路径。

    2025年06期 v.41;No.173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 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与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探析

    李芊;孙景宏;邢华超;

    教育家精神是优秀教师的精神标杆,是教育信念的凝练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建设高校师资队伍提供了重要遵循。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为例,总结了具有学科特色的教育家品质,并基于国家教育家精神总体推广路径和现代教师发展理论融合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与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创新践行方法。进一步探析建立高校共享教育家精神数据库,形成以“思想引领、党建强基、师德固本、实践力行、典型示范和高质量发展”为代表的“六个融入”的路径方法,与“精神内核→组织体系→个体修养→教学实践→文化氛围→战略规划”的链条式发展体系,可在更多高校的多专业进行泛化推广,做到教育家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5年06期 v.41;No.173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0 ]
  • “大思政”科教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研究生培养路径为例

    耿小红;章梅芳;关典;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任。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强化党建引领,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推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协同育人作用是立德树人重要途径。文章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例,阐述了新时期“大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存在问题与实践进路。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对大学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创新研究生人才意义重大。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协同缺乏总体规划、受益面不足、教师主体动力缺失等,应打破路径依赖,整合大学组织、评价制度、文化认知的作用,从建立协同育人组织结构、制定强制性制度及培育相关文化等方面整体推进,推动大学协同育人制度的良性变迁,全面提升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6期 v.41;No.17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 GAI时代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

    陈艺心;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GAI)深度融入研究生教育,带来结构性变革。其依托先进技术具备类人认知能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机遇:基于学习分析理论实现学习行为精准监测与动态优化,结合个性化学习理论打造专属培养路径,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破解传统教育标准化局限。同时,GAI也引发挑战,如过度依赖致学术思维退化、内容准确性偏差与伦理失范,还可能解构“导师-研究生-知识”三元交互结构,导致师生互动弱化、人机关系异化,阻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对此,需构建“技术-人文-制度”协同应对体系:强化教师主体意识,设计使用指南与审核机制,开发素养课程培育研究生“技术素养-人文价值-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治理向数据智能范式转型,在发挥GAI技术价值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与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2025年06期 v.41;No.173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研究

    刘明明;陈琳;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对于提升高校统战工作水平、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该群体整体呈现出学历层次高、专业造诣深、思想活跃度高、价值取向多元和自我实现需求突出等鲜明特征,但因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不足、参政履职工作载体不够、统战工作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其作用发挥受限。需在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履职平台和完善支持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使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高校建设与国家发展大局上发挥更大作用。

    2025年06期 v.41;No.173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法学

  • “两卡”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实践困境与司法应对

    周媛媛;张磊;姚森博;

    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两卡”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以下简称“掩隐罪”)案件数量递增。然而,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司法实践中存在犯罪所得与合法收入发生资金混同(主要包括多笔资金同时流入产生混同、流入的赃款与原卡存款发生混同、利用金融贷款平台洗钱导致资金混同)影响客观定罪,犯罪手段多样化(主要有办理贷款刷流水型、帮助网络主播避税型、兼职代购黄金等网购型等)造成证明行为人主观明知难、行为人是否需要对上游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有争议,认定行为人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还是从犯不统一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应坚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综合判断行为人主观明知,进一步细化解释异常因素,并通过回归构成要件实质解释合理限缩掩隐罪的适用范围。此外,应明确行为人应对上游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按比例承担部分连带赔偿责任,并结合行为人是否实施构成要件行为以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等,综合判断认定构成主犯还是从犯。

    2025年06期 v.41;No.173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优化的宪法逻辑

    苗晓阳;

    作为维护市场经济法治体系的制度工具,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承载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价值追求,其宪法属性已为学界所认同。然而,当前公平竞争制度在运作中面临行政主体审查能力不足与动力不强的双重困境,亟待优化。从制度建设维度看,优化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既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宪法规范功能有效实现的必然路径。在此背景下,引入宪法理论框架对该审查制度进行体系性优化,不仅具有理论层面的必要性,更展现出实践层面的独特优势。回顾宪法变迁历程,宪法规范蕴含着对市场主体平等保护的内涵,为国家调控市场经济塑造了法治框架;其理论工具依托备案审查实践不断丰富,为在法治轨道上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应基于功能主义的权力配置原则,将审查职权配置给具有功能优势的人大机关,实现审查资源的整合。在事前,应以宪法视角厘定审查对象,构建全覆盖、整体性的审查范围;在事中,应以宪法精神与宪法原则构建审查标准适用的具体指引;在事后,应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制约监督机制,共同成为制度未来完善的方向。

    2025年06期 v.41;No.173 9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哲学

  • 无“自我”的“自我剥削”——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判

    陈阳;曹金笑;

    韩炳哲声称“自我剥削”是指主体在没有“他者”强迫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优化”的目的而主动向内剥削自身的现象,其关键在于“他者”的消失和剥削主体的转变。韩炳哲对剥削所关涉的主体、过度劳动的动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进路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解释。也正是基于这些理解,他错误地将“自我性”作为新自由主义阶段剥削新的本质特征,并以此来质疑和重构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一开始就从所有制的高度深刻论证了资本主义剥削产生的根源,明确指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导致剥削产生的必要条件。在“自我剥削”过程中并不存在自由自觉的“自我”,所谓的“自我剥削”实则是当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金融帝国主义通过制造“赶工游戏”、算法监控、绩效考核、主体性塑造等手段对劳动.者实施的一种隐秘化剥削。总之,工人只有通过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命运。

    2025年06期 v.41;No.173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 需要与欲望: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及其生态反思——基于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省察

    回跃;任铃;

    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消费属性提供了很好的角度。他在研究中运用了拉康关于需要与欲望的精神分析学逻辑,着重分析消费社会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精神深处所产生的消费需求意象,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进行解析。同时,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分析中内置了对于生态问题的反思,彰显出生态批判的维度,对于今天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和绿色消费理念的建构都有一定意义。然而鲍德里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倒置了“生产”和“消费”,走向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所以,要想彻底剖析消费社会,消弭需要异化,找到破解生态危.机的关键,还要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研究中去。

    2025年06期 v.41;No.173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中的青年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潘金倩;孙迪亮;

    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不仅深刻阐释了青年教育对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青年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且立足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青年发展实际,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三个主要方面合理设定了青年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从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外部灌输与内部消化相结合、组织引领与榜样示范相结合、批判斗争与建构发展相结合等方面科学规划了青年教育的工作路径,从而科学地解析了“为何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等关于青年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领悟与科学借鉴列宁的青年教育观,对于当下我国提高青年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2025年06期 v.41;No.173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